重回80年代:广州城区最后的疍家人
80年代的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
榕树头,麻将台,还是一支五羊牌?
在广州城区最后的水上人家,居然找到了昔日的光景。
在黄埔古港通往旧猫记艇仔粥有一条小路,平时走过去的游客不多,并不怎么留意;现在猫记搬到另外一头,这条路更是少人问津。
沿着小路一直走,红砖砌成的房子与正在翻新的水泥路面一路充斥着这些不协调的矛盾体:一头是人流如织的旅游景区,另一头却是原始未开发的居民区。
与一般的村庄不大的相像,两三米宽的街道,两旁林立的是一层到两层的民居,午后的阳光照在瓷砖上,与远处的CBD的高楼大厦相映成趣。
透过半掩的屋门,柴米油盐酱醋茶,屋内的陈列一览无余。不远处还有小时候最爱光顾的士多店:有咪咪,有冰棒,有还是五羊牌的五羊牌。
一群人围在街角,打牌的声音在五十米远就能清晰听见,邻里间不时传出几句打骂的粤语脏话,老人们坐在街角,一边闲聊,一边照顾着小孩子,哼着熟悉而陌生的小调。
在江边,还散布着一些木屋,俗称水棚。这些水棚虽然与陆地相连,却是靠几根木桩立在河床上的。和街上的砖瓦房相比,水棚显得脆弱、幽暗和陈旧。
按照水上人家旧时的传统,老人是不大愿意和儿孙住在一起的。虽然上岸以后住房条件好了,可有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仍然要搬到水棚里来独住。
与熙熙攘攘的黄埔古港只不过相隔了一片不大不小的蕉林,没想到渔民新村却与我们生活的现实相隔了半个世纪。
此处时光倒流的,却不仅仅是80年代,还有即将消失的水上人家。
▼ ▼ ▼
最早的时候,我以为这个字读“昼”——后来才知道“昼”跟“疍”是不同的两个字。
原来消失的不只是这个独特的族群,就连“疍”这个字,也在苹果拼音输入法移出了世俗的视野。
疍家的正体字是“蜑”,拼音读dàn,粤音和“但”同音。很多时候也会被写作蛋家、艇家、水上人、曲蹄、海越仔、游艇子、白水郎、蜑民等。
水上居民的祖先到底来自哪里,这是很多专家都无法解开的疑团。过去,水上居民大都不识字,他们整天忙于打鱼,小孩子们没有上学念书的机会。大部分的水上人家没有族谱,也没有关于他们祖先的记载。有一段时间甚至被归类为“少数民族”。
关于“疍家”的起源,其中一种说法来源于早前他们居住的舟楫外形酷似蛋壳漂浮于水面;另一种说法是因为这些水上人家长年累月生活在海上,像浮于海面的鸡蛋,所以被称为“疍民”。而疍家人自己则认为,他们常年与风浪搏斗,生命难以得到保障,如同蛋壳一般脆弱,故称为“疍家”。
而如今,在广州城区已经无法再找到水上人家的身影。
1954年六月,周总理视察广州。在紧凑的行程里,他专门去了黄沙、白鹅潭、沙面一带,了解水上居民的生活情况。
总理来的时候,渔民们的生活条件还很艰苦。一条船就是水上居民一家人的栖身之所。整条船也就五六米长,一米多宽,上面要住五六个人,“晚上睡觉腿都伸不直。”
周总理当时就作出了指示,要让水上居民上岸定居。1964年开始,广州附近珠江上生活的渔民在政府组织下开始上岸定居。到1966年,有70%的广州水上居民都上岸定居了。
当时在广州一共有五个渔民新村,分别在新洲、沥滘、芳村、猎德和莲花山。
到现在,就只有新洲和莲花山的渔民新村还在。
▼ ▼ ▼
水上人家都是居住在船上的,这些船也有一个形象的名字,叫连家船。
小船不大,船尾用疍蓬围起来作卧室,遮风避雨。艇底有一个水舱,那是装鱼虾的地方。渔民们白天在甲板上工作,晴朗的夏夜,一家子人就在甲板上睡觉。
同样以水上为家的,还有在香港大澳以及柬埔寨越南浮村的“疍家人”。
大澳位于香港新界大屿山西部,是香港现存最著名的渔村,这里纵横的水道和水上棚屋凑成了独有的水乡情怀,所以有“香港威尼斯”之称。
大澳是一个具有悠久的历史的渔村,大澳边上的盐田遗址据说可上溯至石器时代,有史可考的人类部落则只有三个世纪的历史。这里生活的疍民,与广州相比,搭建水棚的规模要大得多,如果不是2000年大火,今天保留在大澳的水棚一定可以让世人叹为观止。
此外,大澳也吸引了香港的其他族群来此生活,包括鹤佬人和客家也逐渐定居于此,现在大澳居民约有2000多人,主要是客家人。
在另一个国度——柬埔寨,也生活着一群异国“疍家人”。
关于柬埔寨越南浮村的说法很多,洞里萨湖、空邦鲁浮村、磅克良浮村都有,在今天要了解昔日疍家人的生活状况,这会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旅程。
大多数越南族裔在法国殖民期间为了工作来到柬埔寨,他们有的身居管理职位,有的去到乡下工作。1975年,红色高棉掌权,越南人被强行驱逐,不乏被杀害者。
在这场驱逐中,大多数人丢失了自己出身于柬埔寨的证明文件。20世纪80年代,这些人回到柬埔寨,他们被视作外来移民,成为无国可归之人。
没有身份证明文件,越南族裔不能购买土地,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居住在柬埔寨洞里萨湖的浮动村庄。洞里萨湖是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居于柬埔寨内陆深处。
洞里萨湖水污染严重,船上的居民吃喝拉撒睡都要在水上进行,居于的人深受之苦可想而知。
▼ ▼ ▼
《中华全国风俗志》对解放前广州卖唱的女子,有过一番描述:“每当夕阳西下,一班青年疍妇,盛服艳装,坐以待客,或高唱其咸水之歌,或娇呼其唤渡之声……一片柔脆声浪,乍聆之如春莺出谷,殊令人解颐。”这等珠江风情,快赶上秦淮河了。
说的就是疍家人的咸水歌。
一个人唱不过瘾,非得大伙一起唱才成气候。上世纪中期,每逢中秋,水上人家都喜欢将小艇停泊在一起,举行集体大会唱。在广州白鹅潭、中山坦洲、番禺的榄核、石楼,夜来船只首尾相连,济济溶溶,渔火齐明,皓月当空投下一片银沙,歌声伴随涛声此起彼伏。
上世纪60年代,新洲渔村里还常常可以听到此起彼伏的对歌声。尤其是在中秋节前后,河堤上的人和船上的人对唱。
时过境迁,离开了水的咸水歌迅速衰竭,尽管当地政府有也响了很多的措施来保护,但一种非常好的文化艺术不可避免的开始走向消亡……
▼▼
▼
新洲渔民新村:如何到达如何玩
如何前往:
到达黄埔古村古港,渔民新村在古港码头左侧小路步行约10分钟到达(导航关键词:新洲渔民新村大街)
前往黄埔古村古港:
方法一:乘坐有轨电车或地铁至万胜围站,换乘旅游3线(总站)或旅游1线(黄埔村站)
方法二:公交229线至总站直达
预计停留时间:1小时
TIPS:
渔民新村为居民区,请轻声慢行,请勿打扰居民生活,未经同意请勿随意拍照。
本期作者
哈先生
辞职旅行 吃回头草 拍照爱玩 偶尔文青
射手男的日常 做自己就行
投稿 / 转载 / 合作 / 建议
mua@muatrip.cn
新洲渔民新村
黄埔古港线
关 注 M u a T r i p
每 晚 1 0 点 , 爱 上 原 地 旅 行
本期话题
一边是越加富足的生活
另一边是文化的传承
面对这样的博弈
你怎么看?
一起写下留言,参与讨论吧
▼
约你出发,一起原地旅行~
人赞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